法律咨询 律师简介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分 类 导 航
  >> 超 级 搜 索
栏  目  
类  别  
关键词  
 站内搜索  
  
  >> 热 点 新 闻
最新动态 → 龙港
 查看方式: 查看:[ 大字 中字 小字 ] [双击滚屏]
分享
龙港
发表日期: 2013/6/19 16:09:44 阅读次数: 3367 查看权限: 普通新闻
 

龙港镇,地处浙江省温州南部,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鳌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西接1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南背依经济发达的江南平原,北岸为平阳县鳌江镇。是温州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

  

概况(中国农民城)

  现辖9个办事处、23个居民区和107个行政村,辖区面积80.7平方公里,人口34万(户籍人口24.5万),建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本地语言为温州话、蛮话。苍南蛮话人中心城镇。镇政府驻镇前路,邮编:325802。辖23个居民区(江浦、通港、海港、建新、镇前、龙跃、沿河、文卫、江湾、西南、龙湖、站前、百有、江滨、龙华、望城、永盛、建北、龙威、鹤浦、东浦、泰安、繁华)、107个行政村(新渡、方岩下、河底高、金钗河、江口、下埠、池浦、朝西屋、流浦、柳江、咸园、砖瓦、新陡门、新兰、东排、西排、新美州、洪宫、涂厂、黄家蓬、瓦窑头、李家垟、下涝、浦后、三大屋、河北庙、黄中、象北、象中、象南、七河、刘北、刘西、刘南、方北、方中、方南、章良、岑浦、下东庄、二河、海头、河尾、前东、朝北处、后岸、民主、海下、新垟、西桥、东河、下垟郑、双桂、陈良、杨家宅、凤江、双龙、汇龙、李庄站、长连屋、朱家站、三垟、凰浦、水深垟、童处、林陈、新光、麟头、张西、张东、环河、徐家庄、陈家宅、韩家垟、希贤、仕家垟、梧桥、吴家弄、陈宅、林官仓、陈华垟、吴兰楼、余北、余南、施良、孙店、周家车、西河、下水门、郭宕、新河、上河头、薛北、薛中、薛南、月星、大店、文楼、东庄、三大庙、都口、卢处、平桥、寿山、王家门、下湾、振棋)。[1]
 
  龙港镇地处温州南部,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鳌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西接1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南背依经济发达的江南平原,北岸为平阳县鳌江镇。是温州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现辖9个办事处、23个居民区和107个行政村,辖区面积80.7平方公里,人口34万(户籍人口24.5万),建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高中;龙港高级中学,龙港第二高级中学,龙港第三高级中学(巨人),兴港高级中学,振清外国语学校。现有龙港一中,龙港二中,龙港三中,龙港四中,龙港五中,龙港六中,龙港七中,龙港实验中学,龙港九中,龙港十中,龙港十一中,龙港十二中,共12所初中。还有裕靠体育学校,潜龙学校,新星学校.[2]

历史沿革

  龙港于1984年建镇。建镇之初,在全国率先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制度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三大制度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成为中国农民自费建城的样板,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成功实现了龙港第一次跨越。1995年被国务院十一个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996年开始全面实施龙港小城镇综合改革。2002年以来,我们又确定了“既不能忘本,又不能吃老本”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产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思路,集中精力抓产业的提升和城市框架的构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建设为载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2008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94.37亿元,同比增长15.6%;工业总产值222.86亿元,增长16.8%;财政收入8.83亿元,增长16.5%;市场商品成交额87.6亿元,增长13.0%;外贸供货值9.19亿元, 增长29.4%;人均纯收入9938元,增长11.6%。先后获得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实现了从“农民城”到“产业城”的第二次跨越

支柱产业

  现在的龙港工业发达,印刷、礼品、纺织、塑编是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电缆、光缆、磁卡、BOPP、BOPA、BOPET、不锈钢带材、陶瓷服装食品等是龙港的新兴产业。为扶持工业发展,几年来,龙港镇花大力气建成印刷、小包装、塑编、城东等四个工业园区,以优惠政策吸引各地200多家企业入园,使之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

交通

  龙港水陆交通便利,鳌江港是浙江省五大港口之一,陆路与国内39个大中城市有客运往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龙港成为浙南闽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全镇现已建成礼品、腈纶毛毯、陶瓷、服装、建材、水果、家具、水产品等十五个专业市场,其中温州礼品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礼品城。

资源

  龙港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海水捕捞业、养殖业和种植业发达,水产品年产量在8500吨以上,3700亩水产养殖园区和3000多亩蔬菜、水果基地能向周边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发展战略

  近年来,龙港以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紧紧围绕“人”和“城”这两大主题,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城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镇品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

发展。先后建成30幢高楼,同时建成江滨外滩广场、龙翔广场、金河广场、大桥公园、象湖公园等广场公园,城镇道路灯亮灯率达95%,城市长大了、长高了、变亮了、变美了。通过文明城镇和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的创建,人的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当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鳌江流域城市化发展,强化温州南部地区在该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实现龙港第三次跨越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法治浙江”、市委“三个温州”以及温州第三次跨越和苍南县委“后发崛起、全面跨越”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全面实施“六六”发展战略,即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建设实力龙港;实施城市提质工程,建设都市龙港;实施生态支撑工程,建设生态龙港;实施社会进步工程,建设文化龙港;实施平安和谐工程,建设平安龙港;实施改革创新工程,建设活力龙港,通过产业提升、招商引资、环境优化“三大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平安创建、执政能力“三项建设”,做到在鳌江流域城市化进程中率先垂范、走在前列、发挥主战场作用,引领鳌江流域的跨越发展。

建镇初期

  突破土地政策禁区,吸引农民进城
 
  龙港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龙港农民城建设起因于1981年平阳和苍南分县。新设的苍南县出于县域经济发展考虑,需要择地建设本县港口和经济中心。经过反复考察,最后把地点选择在鳌江南岸的方岩下。但当时方岩下这个地方仅仅是处在鳌江南

岸渡口位置的一个小渔村。作为一个新建的县,要把这么一个地方建设成为具有县域经济中心的地位的港口城镇,并非易事。尽管在港区建设初期,他们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资的思路,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作了一定的投资,但是港区建设很快就陷入资金难以为继的困境。[1]
 
  正在建设者们为之困惑的时候,《光明日报》上一则刊登山东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报道,启发了他们的思路。当时,苍南县有6500个万元户,其中有90%以上都在港区附近的江南三区。这部分农民经济上富裕了,也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当时,他们还不敢想象进温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这里毕竟是规划中苍南县未来的港口城镇和经济中心,如果能把他

们动员过来建设港区的话,这个经济中心就有希望了。然而,尽管1983年10月12日苍南县已经正式获准在方岩下的位置建立龙港镇,但是这个新建的龙港镇还仅仅是有个初步的框架,却缺乏居民居住而人气不旺的空壳镇。1984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政策,从此,城乡户籍制度这堵筑在中国的城镇与农村之间关闭了几十年的高墙,终于稍稍开了个小口。
 
  为了动员农民进城,筹集公共建设资金,新任的龙港镇党委书记陈定模使出两个“绝招”,他总结说:
 
  当年,我是一靠“嘴皮”,二靠“地皮”,来吸引农民进城的。一靠“嘴皮”,是指宣传。二靠“地皮”,是指出售土地使用权。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卖宅基地。按照当时国家的土地政策,农村土地只能由国家征用,无偿划拨,却不许买卖的。出售土地是严重违法的。但是,土地是稀缺资源,无偿使用会带来极大的浪费。所以,我们决定农民进城建房,需要宅基地的,按照不同地段,收取不同的费用。1984年9月25日颁发的镇府(84)19号文件《关于本镇农民、居民建房有关规定》,规定不同地段征收不同市政设施配套费的标准:即金钗河至方岩老街每间收5000元;金钗河水闸南至岱头河,第一码头和东西大街(东起江滨路口、西至规划中的邮电大楼十字路口)每间收4000元;江滨路收3000元;其余在14米以上的大街两旁建房的每间收2400元;14米以下的小街每间收700元;纯属解决住房困难而在居民点建房的每间收200元。
 
  当农民们得知不管户口,只要能在龙港建房就可以进城时,经过短暂的观望以后,为了解不开的城市情结,为了多年来做个城里人的梦,人们开始蜂拥携款进城。当年就有三省七县5000多户申请到龙港建房落户,共收到地价款近1000万元。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造城运动正式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进城办公室前每天熙熙攘攘,人们怀着对未来城市的良好预期,有的要选择地段,有的要定址放样。通往龙港的新建公路上,一辆辆满载建筑材料的汽车在穿梭飞驰。新建的楼房天天在升高,新浇的街道日日在延伸。不到3年时间,一座新兴的小城镇已经初具规模。数万名农民离土离乡,迁入自己建造的“城市”——龙港。
 
  小城镇建设初期碰到的难题主要是人口集聚、建设资金和产业集聚“三大难题”。龙港镇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全国率先推出“三大改革”: 一是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解决了农民进城问题;二是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解决了建城资金问题;三是实行发展民营经济改革,解决小城镇的发展问题。通过这三大改革,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集聚、建设资金来源和产业集聚“三大难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被海内外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和“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实现了从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第一次跨越。龙港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宋平、乔石、李瑞环、习近平等和有关部门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龙港发展

  产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由于大量经济精英的集聚,建镇后龙港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到199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2.32亿元,成为温州市第一个工业产值超两亿元乡镇。199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9.2亿元,工业总产值16.4亿元,财政收入830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688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市乡镇第一。1996年,国家十一部委在龙港正式实施小城镇综合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建立新的小城镇运行机制,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镇级金库,实行计划单列,享受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有力促进了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龙港的改革先发优势逐步弱化,土地等要素短缺的劣势逐步显现,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下,大量的企业和资金外流,到上世纪末龙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2002年,时任龙港镇镇长的汤宝林认识到:“龙港的发展迟缓是缺乏自己的特色产业。农民当年可以进城,也可以出城,不发展我们的特色产业,农民城将成为一座空城。”为此,他提出了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的思路。
 
  龙港镇党委、政府同时在全社会发动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当年龙港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创建了农民城,但龙港人不能坐在功劳薄上吃老本。如果仍自喜于“中国农民城”的创业成绩,就会落伍。2003年3月,龙港镇“砸掉”了耸立在104国道旁10年之久的“中国农民第一城”的碑牌,决心“拆碑造新城”。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龙港镇以城市化建设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建设为载体,集中精力抓产业集聚提升和城市框架构筑,逐步摆脱了困境,城镇化水平逐步升级,实现了从“农民城”向“产业城”的第二次跨越。
 
  一是突出产业集聚提升,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协调发展。龙港镇先后规划建设了示范印刷工业园、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塑编工业园、城东综合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目前已建成园区面积3.4平方公里,208家企业进驻投产。工业园产值占全镇规模企业工业产值的70%左右。同时,该镇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印刷、纺织、礼品等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培育不锈钢、微晶玻璃、超细纤维和陶瓷等新兴产业,初步实现工业结构从单一的劳动密集型结构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存结构转变,经济组织形式从家庭工业、合伙制企业向公司制企业转变。目前,全镇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16家,11家公司升格为无区域集团(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2002年以来,相继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并且,该镇主动承接温州中心城区和其他发达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有选择性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共引进超亿元工业项目18个,总投资50多亿元,目前9个已经投产,成为推进龙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亮点。瑞田钢业产值突破10亿元,一跃成为全国不锈钢行业五强之一。肯德基、麦当劳、世纪联华、苏宁电器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连锁商业企业先后进驻龙港。为扶持印刷、礼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该镇每年还举办中国(龙港)印刷与礼品文化节暨印刷与礼品博览会,全力打造“中国印刷城”和“中国礼品城”“国字号”品牌。工业企业的迅速崛起,不仅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为促进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一大批农民经商办厂率先致富,就地安排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达18万人。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8902元,65%左右来自农民个体经商或企业打工的收入。
 
  二是突出城市框架构建,以城镇化带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小城镇建设成败的关键。多年来,致力于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龙港镇党委、政府的自觉行为和发展追求。按照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要求,龙港镇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及消防、交通、供电、给排水等一批专项规划的编制。规划了占地面积4.26平方公里的未来城市中心区。并注重与周边乡镇、地区规划的相衔接。在镇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该镇集中财力抓好一批事关发展大局的瓯南大桥、世纪大道、电力调度中心、体育中心、消防中队营房迁建、中心卫生院、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扩建、城区燃气管道工程、白沙河整治及龙港高级中学迁建等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筑了“六纵六横”的城市交通网络,使城市框架扩大一倍,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目前,全镇有高楼30多座、中高档住宅小区10多个,广场及公园7个。已经全面启动的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围垦面积达4.37万亩,工程完工后将能再造一个新龙港。同时,树立“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城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重组和经营,积极把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将广告、公交车线路、停车场(点)、垃圾场、供水厂和公厕等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充分运用好城市品牌、城市形象、城市竞争力等无形资产,建立好物质资本结合的多维度经营方式,以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主要是实行土地资源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公共基础设施效益化,政府投入产出最大化。近年来,该镇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坚持走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路子,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普及率97%,形成了公办、民办一起上,普教、职教、成教、幼教、特教五教一体,各具规模,颇有特色的教育新格局,全镇现有54所中小学校,68所幼儿园。卫生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县二医(龙港医院)、龙城中医院5所大中型医院为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依托,覆盖城乡的卫生保障体系。村村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100%,龙港广电站现自办节目播出11个小时,有线频道用户5.8万户。成立了全省第一个镇级体联,下辖协会(俱乐部)13个,龙港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事上多人次获得冠军。镇文联拥有会员1680人(其中国家级10人、省级38人),出版文艺专集21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10部),工作经验多次在省市会议上得到肯定和交流。几年来,龙港镇先后主办了电视吉尼斯200架钢琴大联奏、承办了全国第17届“青春诗会”、全国“中华妇女风情”摄影大奖赛等百余项文艺活动,获得各类奖项500多人次,其中国家级30多人次、省级50多人次。并且,近年来,龙港镇结合“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乡垃圾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在全镇铺开,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文明城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全国投资环境百强镇等。

龙港未来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市
 
  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是龙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小城镇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已有和后发优势的差异,开始出现分化重组,已形成小城镇“二次集聚”的趋势。今后小城镇的发展将有三种趋势:一是由于发展较慢、区位优势不明显、辐射力不强,一些小城镇将被兼并而消失;二是一些发展较快、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将成为大中城市的卫星城镇,在城市与农村中起到传递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少数发展快、潜力大、区位优势突出、符合城市布局,经济总量、人口和城镇

规模等都超过或接近建制市标准的小城镇,将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龙港就属于第三种。鳌江流域发展问题已经引起浙江省、温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省市把鳌江流域作为温州发展的战略新区和重要增长极,大力加以培育和扶持。浙江省政府《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2004.12)提出:“在培育温州大都市区的同时,积极培育龙港、鳌江组合城市,使龙港、鳌江成为以工业和商贸为主,辐射浙南闽东北地区的现代化组合型港口城市,带动整个鳌江流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文化中心”。
 
  但鉴于目前鳌江流域各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自成一体,造成区域整体布局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区域的整体发展,为此,温州市政府研究并建立了鳌江流域区域协调机制,就流域及中心城市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有效协调,尽量避免和减少区域各县减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温州市政府在《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沿江地区发展协调规划》(2005.5)中提出“以龙港、鳌江、钱仓、萧江四镇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对沿江地区的空间功能布局进行整体协调,完善和加强城市中心功能,构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城区,并逐步发展成为温州市域的副中心城市,带动温州市域南部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并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为70万人,远景人口容量为100万人,整个鳌江流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左右,远景人口容量180万人。
 
  同时加大区域产业的整合和培育。重点发展灵江山海协作区(主要发展印刷、礼品、塑编、家具等传统产业,承接温州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临港产业基地(主要发展不锈钢、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新兴优势产业)、鳌江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机械装备、轻纺服装、礼品等产业)三大板块,以及依托雁荡山、滨海玉苍山等自然环境的优势发展环海及山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开发带。并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统一布局。目前,事关鳌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江南海涂围垦、临港产业基地、福温铁路、滨海快速通道、苍南发电厂、舥艚中心渔港、鳌江港整治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启动建设,这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今后一个时期,龙港将进入从“产业城”向“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第三次跨越的重要阶段。该镇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温州市委建设“三个温州”、实现“三次跨越”和苍南县委“后发崛起、全面跨越”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龙港实际,树立开放、创新、务实的理念,进一步创新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路子(战略方针),以龙港城市中心区和临港产业基地为新的平台和增长点,以打造“中国(龙港)民营科技城”为抓手,全力推进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目标)。重点是深入实施“六六”发展战略(战略重点),即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建设实力龙港;实施城市提质工程,建设都市龙港;实施生态支撑工程,建设生态龙港;实施社会进步工程,建设文化龙港;实施平安和谐工程,建设和谐龙港;实施改革创新工程,建设活力龙港。做到在鳌江流域城市化进程中率先垂范、走在前列、发挥主战场作用,更好地整合鳌江两岸的资源优势,坚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引领鳌江流域的跨越发展,最终实现从“产业城”到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第三次跨越。

龙港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回顾龙港农民城兴建的全过程,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被海内外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和“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可以说它是经济转型期特殊制度背景下的一场农民造城运动,浓缩了一个地区从乡村社会结构到城市社会结构演变的全过程,是民间推进型的城市化典型。龙港的城市化经验就是依靠民间力量、市场机制和地方政府引导推进的城镇化道路。以龙港为代表的温州城镇化道路的主要特色是:民营经济奠定了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市场导向激活了小城镇发展的内在活力,农民群众构成了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分工形成了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优势。龙港的城市化道路是浙江广大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美食街

  龙港特色美食街
 
  百有街--有不少油炸食品,特色饮食
 
  龙跃路-有不少酒家饭点,休闲餐厅,特色小龙吓,夜晚在电影院对面还有大量烧烤瘫子
 
  五十米之泰安地---有不少餐厅茶馆--如阿波罗、拉芳舍、舍得坊等美食之家
 
  还有部分美食集结地,如宫后路,夜晚的外滩等。

商业中心

  龙港商业中心
 
  占地约17万平方米,集合了步行街、精品旗舰店、百货、超市、大卖场、专卖店等,以及酒吧、咖啡吧、餐饮、酒店、小吃、广场、儿童乐园、健身中心等休闲娱乐,建成后将是温州南部上规模、高档次的核心商圈。而这次奠基的广场位于商圈中心位置,占地达17000平方米,参照上海人民广场和杭州武林广场,在核心商圈的中心位置设置市民广场,并在广场的地下建设大型停车场,既满足购物人群的集散、市民娱乐休闲功能,又满足了核心商圈停车功能。市民广场的开工建设,是龙港从一个镇向鳌江流域中心城市转变的标志。
 
  商业中心的核心项目——财富中心负责人表示,为保证核心商圈的成功经营和良好发展,公司决定花巨资引进一流的主力店,而世界500强“大润发”在严格的选址调查后,两家一拍即合,决定在财富中心开设经营面积达18000平方米的大超市。随着瓯南大桥开通,龙鳌一体化日趋深入,龙港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海西经济区的对接点,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中心枢纽价值凸显,商贸物流便捷,同时产业升级步伐、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将得到全面的提升,龙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本公司顺势而为,融国际理念、斥巨资打造的复合街区项目——财富中心也将接受市民的检验,而此次世界500强大润发超市签约进驻财富中心,是对未来商圈市场前景的肯定,也是对财富中心综合商业价值的认可,更是看中龙港强大的购买力和商业辐射力。[3]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

概况

  地处鄂赣边界,南依幕阜山脉,北濒富河上游,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山川毓美,人文荟萃,是湖北省东南边陲的历史名镇。 龙港镇位于东经114°53′,北纬29°33′,与江西省武宁县泉口镇接壤,地势南高北低,江西的朝阳河和洋港桂花河汇集于境内的龙港河经富河注入长江;面积255平方公里,拥有山场20万亩,耕地5万亩,辖33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9.8万,镇区常住人口1.8万。 龙港交通便利,106国道在龙港穿境而过,形成了南联浙赣,北通武汉的便捷公路网;境内拥有湖北省第二大水库——富水水库,富水电站年发电总量1.7亿千瓦时,可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能源;目前已建成通讯基站和2048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并投入使用,可以提供通讯和国际互联网服务,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龙港的矿藏资源主要有:金、锰、煤炭、大理石和石灰石;水产丰富,形成以鳜鱼、银鱼、清水鱼、南美白对虾为主的特色养殖业;有稻谷、小麦、玉米、花生、黄豆、油菜、蔬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盛产柑桔、茶叶等特产,以“龙潭蜜桔”“金竹云峰茶”闻名。

资源

  龙港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金竹云雾、岩泉飞瀑、龙潭桔红、凤栖仙洞、宝莲禅寺、关帝庙、步云塔影、陵园松涛、泉山画屋等景观让人流连忘返。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明清老街和16处革命旧址群,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墓林等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这些构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 目前龙港已建成大棚蔬菜、柑改橙、油茶、药材、茶叶、网箱鳜鱼精养繁殖、南美白对虾养殖等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农机具制造、轧钢、棉纺、饲料生产、木材加工、塑料制品和碳酸钙等七个新兴工业园区;已建成粮油、竹木、蔬菜、农贸、仔猪、水果等六个专业市场,其中鄂东南边贸市场占地14000平米,成为鄂赣边界两省四县16个乡镇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市场辐射半径达60多公里。 龙港镇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口子镇”和黄石市小城镇改革试点镇。公用基础设施完备,城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龙燕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龙燕区第八级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洋港镇朱湾村,距龙港街10公里,为一进二重连三间砖木结构楼房,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此旧址保存完好,遗迹甚多,是全国罕见的历史价值很高的级级苏维埃政府旧址。旧址门额上书有“苏维埃”三个醒目大字,墨迹清晰。前重党屋壁上书有“革故鼎新推翻豪绅地主国民党,命名取义建立工农兵“士苏维埃”;“杀尽豪绅锄奸除恶,瓜分田地劫富救贫”对联两副,为行书字体,书法造诣较高。后重右壁上有“反围剿”和“镇压土豪劣绅”壁画各1幅,构图新颖,色彩明艳,线条流畅,具有典型的民间壁画格调。后重左壁上有《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为行楷,笔力苍劲。后壁上有“蒋介石是帝国主义走狗”和“蒋冯阎军阀大战”组字画各一幅,颇具想象力和艺术性。该旧址已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优势

  龙港,处阳新县城西南50公里,西南与通山县交界,南与江西省武宁县接壤,东与瑞昌市毗邻。106国道纵贯南北,南达浙赣,北能京汉。这里商贾云集,市面繁华,为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口子镇。
 
  龙港,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四周群山环绕,峰恋叠翠。中部平畴万顷,凝碧聚绿。朝阳、桂花、龙港三河相互交汇,碧波荡漾。“龙潭红橘”、“步云塔影”、“朝阳晨曦”、“金竹云峰”、“岩泉飞瀑”、“陵园松涛”等风景名胜,引来八方游客络绎不绝。

历史传统

  龙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遍布革命先辈的遗踪遗迹。1925年,阳新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在龙港成立,相继领导了茶寮、朝阳、黄桥三乡农民大瀑动。1930年,彭德怀、何长工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进驻龙港,开辟了以龙港为中心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共鄂档南特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组建了军校、报社、银行、医院、兵工厂、 纺织厂、军校厂等48个机关单位。龙港成为湘鄂赣边境鄂东南苏区21个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彭德怀故居、鄂东南特委机关、彭杨学校等40余处革命旧址尚保存完好,其中有36处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长埋着中共鄂东南特委书记吴致民和3011名红军将士的忠骨。1976年,湖北省革命文物

工作座谈会在龙港召开,龙港被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博专家称为“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龙港,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建于1976年。位于龙港镇新街西侧,前临106国道,后倚风景秀丽的狮子山,与龙港烈士陵园毗邻。是湖北省名胜之一,载入了《中国名胜大词典》。
 
  馆内有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特委办公住宿处、特委防空洞、陈列室,共收藏文告、书刊、信件、武器、壁画、烈士遗物革命文物和照片五百余件。陈列分五个部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再现了彭德怀、李灿、何长工、吴致民、黄火青、曹大骏、叶金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由纪念馆管理的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彭德怀旧居、彭杨学校、红军后方医院等三十余处旧址,均列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安葬着3000余名红军烈士的公墓和17处著名烈士就义地的纪念建筑和传统教育点。1976年10月,湖北省文物工作座谈会在这里召开,有国家文物事业局、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领导和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200多名代表参加。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后,王任重同志题写了馆名,王平、程子华、傅秋涛、陈康、兰侨等领导同志多次前来视察,并题词、赠诗。

龙港“红军街”

  龙港“红军街”,又称龙港老街,亦称革命旧址一条街。坐落在龙洪河畔,西龙港新街道相邻。街道长800余米,宽5米,青石板路面。两旁全为青砖布瓦二层楼房,一进数重。店铺前均砌有2级石台阶。店面为红漆门板和地板。街道蜿蜒曲折,市面古朴典雅,是江南古镇的缩影。据《阳新县志》载,龙港老街的雏形,始于元代末年;明代鼎盛,称龙川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55年),清朝政府在此设龙港巡检司,改称龙港市。清末民初,龙港街店铺鳞次栉比,旗幡招展,拥有商号、作坊300余家,甚是繁华,故有“小汉口”之称。土地革命时期,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鄂东南特委、鄂东南政治保卫局、鄂东南总工会、鄂东南工农兵银行、鄂东南红军招待所、红五司令部等17个党政军机关均设立在这里,被称为“小莫斯科”。如今,这些革命旧址保存完好,故人们又称龙港老街为“革命旧址一条街”。龙港若不至此一游,实属憾事。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

简介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是由原城关、杏峪、王寨三乡(镇)于2000年12月组建而成的。境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侯月铁路、晋韩公路贯穿全境,全镇70%的村位于公路干线两侧。全镇辖28个村,9个社区居委会,4.4万口人,区域总面积392平方公里。[4]

发展理念

  沐浴改革春风成长起来的龙港镇,以狠抓结构调整,切实提高人民收入为主线,经

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到2004年底,全镇生产总值完成2511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830万元,粮食总产量1006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一个崭新的、正在崛起的龙港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三、城镇建设方兴未艾
 
  在2003年底,将该镇地处县城的原三关四村经过撤并,划分为九个社区居委会,区域面积54.54平方公里,现已完成行政区域,户籍人口和资产的分割。新的居委会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建设的发展,提升了县城的城市功能,完善了城市的管理功能。

企业改制

  企业改制步伐加快
 
  对全镇各级各类煤矿通过全面摸底核资,对一些规模小、效益差、管理混乱、技术落后、安全无保障以及“四证”不全、私挖乱采的小型煤矿进行了关闭;对那些产量低、效益差,但有较大潜力的煤矿一方面是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放宽合作政策,鼓励有一定条件的集体或个人投资合作,进行煤矿的技术改造及煤炭加工转化;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逐步实现效益回升。全镇16座乡村煤矿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双回路供电,重新核定产量要求,进行整改。
 
  紧紧抓住县城及小城镇建设、移民并庄以及沁城煤矿开发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加快地面企业的改革,新建大型建材市场,逐步形成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格局,对原有地面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产权置换,鼓励民间资本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使镇村集体企业向多元化转变,进一步激活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使该镇地面企业逐步走向了有序、规范的市场轨道。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
 
  如今,龙港镇正在沿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不久的将来,一个经济繁荣、百姓富庶、社会和谐、开放文明的新龙港将在三晋大地迅速崛起。
——此文由温州律师(www.zgsls.com/)精心收集和整理。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温州市律师感谢您的配合!有任何法律问题,欢迎致电张国所律师13456078288。
上一篇: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人名册
下一篇:温州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2004-2012 温州律师-温州市律师-张国所律师-温州律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温州市瓯海区宁波路港龙商业广场1栋18楼(温州动车站对面)
联系人:张国所 律师 手机:13456078288QQ:99517922

欢迎光临,您是本站第位访客
技术支持:律师建站